他用双手托起心的希望专访西安大兴

北京治皮肤科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62271/

李志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原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年至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学习肥厚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病。擅长冠心病、先心病与心律失常介入诊治。独立开展冠心病介入手术、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室缺、房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等复杂手术20余年,手术上万例。

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心血管病委员、西安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心血管专科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导师(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等职务。承担并完成国科金、陕西省及军队基金4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4篇。

一场特殊的手术

年5月7号,对于不到六岁的小童(化名)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用老百姓的话说,这个孩子的心脏“漏了一个洞”,除了发育严重迟缓外,他稍微一运动,就会气短,呼吸急促,看着让人十分心疼。

一天前,小童跟随妈妈告别了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来到遥远的西安,医院心脏内科主任李志立。希望这位著名的心脏内科专家,把他“漏”了心脏,“补”起来。在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后,李志立发现,报告显示小童房缺大小16mm,右房右室已经扩大,16mm的缺损对于6岁的的孩子来说已经相当大了,且小童身高只有1.07米,体重只有15公斤,身体发育情况远落后于同龄孩子。这是由于小童的房间隔缺损较大,动脉血会分流到肺部,且分流量很大,从而造成体循环不足,全身组织缺氧,导致发育不良。

在进行了充分的查体和手术方案论证后,5月7日上午,李志立决定为小童进行介入封堵术。手术的第一道难关就是麻醉——对年龄如此小的患者进行麻醉,风险十分大,为了应对此次手术,医院麻醉科做了充分准备,仅用了10分钟就成功麻醉。在超声医学科的密切配合下,李志立主任选用20mm封堵伞对小童施行心内封堵,仅用了25分钟便完成了房缺介入封堵术的全部操作。

术后第二天,小童便可下地行走,随即便办理了出院手术,从此以后,他也可以像别的孩子那样,在阳光下尽情奔跑追逐了!

心脏专家的“学霸人生”

年,李志立出生在古称“赵州”的河北赵县,这既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全国有名的瓜果之乡,民间不仅生活富足且普遍重视教育,很小的时候李志立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至今他都能完整背诵字的《洛神赋》,对于各种历史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对于历朝历代年表和事件如数家珍。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幼年时的李志立,便认定,在中国,有两种人是最受人尊敬的,一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二是看病救人的“先生”,由此,李志立就把做一名受人尊敬的人,做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考高中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石家庄地区乃至河北最好的中学——河北辛集中学。高中毕业后,李志立被第四军医大学大学录取,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

考入大学,毕业、分配,一直到参加工作,李志立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年获得硕士学位,年至年被第四军医大学推荐到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学习肥厚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病,年获得博士学位。无论是求学亦或是行医,李志立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延续着自己的“学霸”人生。

特殊的经历难忘的导师

采访中,李志立提到了一次特殊的经历,年,他医院带职锻炼时,接到了一次特殊的任务——随部队首长到边境哨所视察慰问。在边境线上的哨所里他才知道,驻守的战士们一旦遇到大雪封山,医疗保障工作就变得非常棘手,有位战士患上了甲亢,但由于长达半年的封山,无法下撤,导致甲亢眼突十分严重,半个眼球都快突出眼眶,部队首长巡视到这个哨所,了解情况后马上安排后勤部门想尽一切办法送这位战士下山治疗;还有的哨所为了补充维生素,自己在山上的石头缝里一点点的“抠出”土壤种上了大白菜,但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却谁也舍不得拔,因为在那片“生命的禁区”,绿色实在是太罕见了……这一年的带职锻炼,深刻地震撼了李志立,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边防军人为国家、为人民的付出与奉献。这一次走进边防哨所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精研医术,为卫生健康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

提到行医生涯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李志立毫不犹豫地:“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宁仔”。张宁仔是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级教授,老人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投身革命事业,先后参加南京防治日本血吸虫病医疗队和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我国心血管界的医学泰斗,91岁高龄的她依然坚持临床带教,她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曾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优秀教员、“一代名师”,获得“伯乐奖”,培养学生数千人,百医院学科带头人,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在这位杰出的导师影响下,做人勤勤恳恳、行医精益求精、治学严格谨慎也成为了李志立恪守一生的信条。

心脏血管“清道夫”、“养护员”

心血管疾病可以说是各类疾病中发作最迅猛,最危险、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但从年率先在原医院独立开展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包括支架植入术,先心封堵手术、射频消融手术、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等,李志立亲手完成的上万台手术中,从无医疗纠纷和事故,手术零死亡率。

为了提升我省的心血管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医院的医技水平,年刚退休的李志立,来到医院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技术工作。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介入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影像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协作,给急性胸痛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治疗途径。

医院护士长李琳帆告诉我们,为了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就在前不久,一位袁姓病人半夜突发心梗,医院时已出现明显气短且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医院马上启用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了就诊时间,并第一时间开放导管室进行手术准备,值班医生在接到急诊电话后马上把基本情况告诉了李志立主任,李志立半夜开车从浐灞的家中出发,仅用医院,下车就进手术室。由于抢救及时,手术进行得很成功,术后患者很快就完全康复了。

几十年的积极探索,每一例手术的总结积累,让李志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病情研判清晰准确,手术完成干净利落。再加上他沉稳不张扬的个性,对病人耐心细致的好口碑,来找他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他的“粉丝”常年追随着他,老病号也慢慢成了老朋友。

在李志立的眼里,心脏这个复杂的器官,动静脉血的泵进泵出,砰砰跳动的过程,虽然单调规律,但是和谐优美。他就是心脏血管“清道夫”和“养护员”,“天天留心一点点,享受生活一百年”这是他的口头禅。

传道授业言传身教

医院年轻医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李志立利用一切机会为年轻医生讲课,带他们参加手术。还邀请康复医学科、内分泌科负责人开展交流、讲课,利用多学科间合作,不断提高科室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

在李志立的办公电脑桌面上,摆满了各类医学讲座的ppt,那些精美的照片,准确的手绘示意图,都是年近六旬的他利用接诊病人的间隔和休息时间自己亲手制作的,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有一个ppt他整整做了一个多月。

他的学生小李医生说,看李教授手术是一种享受。在狭窄的血管里放支架,需要眼观“六路”,看操作、看显示屏、看监护仪、看助手、看护士。李教授处理得非常娴熟,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各种情况了然于胸。包括和患者家属谈话,既有临床数据作支撑,还有通俗易懂的讲解。正是他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

在他的带领下,心内科团队每月2次健康教育大讲堂,为患者讲解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从疾病的病因到预防,全面覆盖,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多学科之间合作为每位患者制定科学、协调、有效的高质量的医疗与护理,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了诊疗和康复效果,减少了疾病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进了患者对于科室的工作的信赖和支持。

目前的医院心血管内科,拥有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和各类一流的设施设备,科室年收治病人近余人,其中急危重症患者超过40%,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年完成各类介入手术千余例,手术量位列全院首位,医院首屈一指的重点专科。

“心病”还需“用心”来医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种艺术,一种沟通的艺术。”这是李志立主任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几十年最深的体会。他说,这不仅是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他告诉记者,心脏病人很多都有焦虑或者抑郁的心理状态,许多患者得的不是心脏病,而是“心病”,没病觉得自己有病,小病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心脏病可以治疗,但“心病”却只能“话疗”,为了打开病人的心结,他和很多病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于是,半夜突如其来的电话,不期而至的短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wwh.com/byfx/148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