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功臣葛均波院士救ldquo

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上午揭晓

葛均波院士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治病能一个个救人,做科研却可以帮助无数病人。”这是创造了冠心病治疗多项第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科研初衷。平日里,他爱读金庸武侠,甚爱乔峰大侠的英雄气概。如今,就像乔峰功夫独步武林般,葛均波凭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精深造诣闻名海内外。

★★★

11岁那年骑车摔伤,没有被家乡的老中医彻底治好,“为天下人治病”的种子开始在葛均波心中生根。留学德国学习冠心病的介入诊断治疗时,他发现了心肌桥特异的“半月现象”“指尖现象”和心肌桥的药物治疗方法,这一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又称“葛氏现象”。年,心系祖国的葛均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入医院工作。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感动了他的导师Erbel教授。机场送别时,Erbel教授说:“葛,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欢迎你随时回来。”葛院士原先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的办公室也被保留了很多年。

为了能快速有效地开通闭塞血管,第一时间救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葛均波的倡议下,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建立了第一条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的“生命通道”。建成之初,葛均波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无论是凌晨深夜,还是酷暑严寒,他医院,成为打开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近20年来,已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逾万名,成功率达96%以上,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参考模式。辛苦的科研工作加上长时间的手术压力使他长期遭受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曾先后两次接受外科手术。病痛中,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但是他放心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他让导管室的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像送到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手术的进行;为保证手术的质量,他还让同事将他的病床推到导管室指导手术;在高难度手术进行时,他不顾医生的劝告,站立起来,绑着腰托将手术完成。年《人间世》节目录制现场,葛均波成功为19岁女孩做了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的手因高度疲劳,两度抽筋。他一边极其痛苦地自我按摩,一边将灼热的眼神投向手术台的镜头,让很多观众难忘。他说:“当医生要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刻苦的钻研,葛均波带领团队实现了本领域多项区域内或国内“第一”:耗时十多年成功主持研制“国人用得起”的冠脉支架,成功创制我国首枚“可完全消失”的冠脉支架,在国际上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去年,为解决医院就诊的问题,他心急如焚,率先开通了心血管远程免费问诊;医院组织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给全体学生的一封信中,他说“在这次战役中,没有旁观者!”“作为《内科学》主编,我熟悉每一个亚专科的知识,我可以在会诊时提供帮助!”

人物小传

葛均波,国际心血管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医院院长,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SCI收录通讯/第一作者论文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冠脉)疾病诊疗领域,尤其是冠心病发病机制、冠脉疾病腔内影像诊断、冠脉介入治疗策略创新、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END

鹦鹉螺工作室

作者|马亚宁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Am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wwh.com/jbbk/12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