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慢病患者用药必须知道的新知识
阿司匹林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梗死(MI)及不稳定心绞痛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但是有些心梗患者按时按点服用阿司匹林仍会再次心梗,这是为什么呢?
“阿司匹林抵抗”惹的祸?作为常见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主要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但在上世纪70年代其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后,阿司匹林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等。
由此可见,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意义不言而喻,保证药物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即使规律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也就意味着服用阿司匹林药效不佳甚至无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为什么会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有关,目前研究较多的与阿司匹林相关的基因主要有GPIIIa和PEAR1。
GPIIIa(血小板膜糖蛋白)是一种多型蛋白,主要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是血小板活化的最后通路。GPIIIa基因CC型突变会使血小板受体结构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导致支架术后亚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
PEAR1蛋白具有激活血小板、降低巨核祖细胞(血小板祖细胞)的增殖、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反应。研究表明:PEAR1编码基因的突变也与阿司匹林抵抗以及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晓是否产生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检测让你知晓是否产生阿司匹林抵抗避免阿司匹林抵抗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做基因检测,了解相关基因突变信息,了解您能否服用阿司匹林,需不需要调整剂量以及是否需要换药等等。这样的结果对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为您进行合理化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
特别提醒:有的患者自行用药,是万万不可取的。
有一位老年人担心脑梗复发,在没有做过系统的检查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吃了几个月的阿司匹林预防脑梗。不幸的是,该女士在家中黑便三天,医院检查看病。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降到40g/L,只有正常的1/3。急诊过程中出现偏瘫,再然后昏迷,输血后只能送到ICU。
这个不幸的案例告诉我们,尽管质优价廉,但阿司匹林不是保健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通过基因检测,再加上医生的合理调整,才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正确做法。
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的亲,就点赞吧--------
如何每天都能收到我们的信息?
?回文章顶部,点“我的基因网”进行订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