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陈小平罗西汀对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陈小平 冯惠芳 李杨梅 张超 李润琴 李建华(医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合并焦虑抑郁的情况,观察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对AMI急诊PCI术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108例AMI行急诊PCI术经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定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患者53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和对照组,观察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测定患者血清PAI-1的含量,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血清PAI-1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即组间血清PAI-1水平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接受帕罗西汀治疗1个月后,可改善AMI行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PAI-1水平。结论帕罗西汀可明显改善AMI行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PAI-1水平。
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焦虑;抑郁;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是早期提出的典型的心身疾病[1],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CH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目前45岁以上男性和65岁以上女性的最主要死亡原因,2000年以后,30~45岁中青年男性CHD死亡增加最快,预计2020年CHD患者将增加一倍,造成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严重损失[2],其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引起死亡率和住院率升高。罹患AMI本身对患者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3],对预后产生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AMI患者迅速得到血管再通的最有效手段[4],急诊介入治疗、择期介入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应激也会影响远期疗效,因此探寻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复合干预的理想措施[5],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主要探讨AMI行PCI后合并焦虑抑郁的情况,观察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对AMI行急诊PCI术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确诊A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08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入院后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内有血栓影征象(突起血管壁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发病在12h内、符合急诊PCI的AMI患者108例,其中左前降支(LAD)54例,右冠状动脉(RCA)26例,左回旋支(LCX)28例。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定合并焦虑抑郁情绪者。
1.2排除标准:1个月内接受其他抗抑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
1.3分组及PCI检测:所有入院AMI患者在24h内采血进行血细胞分析、血糖、血脂各项、hs-CRP、肝肾功能检测;72h内,由两名经精神科培训的医师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6],评分标准为:HAMA(14项)评分>14分确定有焦虑障碍,HAMD(24项)评分>20分确定有抑郁障碍。结果AMI行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41~82(59±126)岁。随机分为抗焦虑抑郁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所有对象观察半年,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时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抽血前12h未进饮食,夜间睡眠良好),置于促凝管,室温凝固2h,在4℃下(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血清(离心半径为16cm)。分离血清后,标本置-70℃深低温冰箱保存待测,PAI-1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4治疗方法:两组在入院后均予以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抗凝、抗血小板、他汀类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帕罗西汀20mg/d,顿服。疗程为6个月。帕罗西汀由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提供,规格为20mg×10片。
1.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构成比例、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均无差异(P>005)(表1)。
1.6统计学处理:分别建立以0~5(0~5分别代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PAI-1浓度)为因变量、以分组为分组变量的多因素分析横向数据文件。以SPSS13.0软件包分别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Box′sM齐性检验:经Box′SM齐性检验,PAI-1(F=1873,P=0854)满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前提条件(P>0.05)。
2.2球形对称检验:PAI-1结果提示,5次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分析结果以多元方差分析为准。
2.3时间和分组因素效应分析:经过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PAI-1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F=553.68,P<0.001),PAI-1浓度随分组变化而变(F=13.58,P<0.001),而且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即组间PAI-1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F=2.793,P<0.05)。见表2。
2.4分组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轮廓图:治疗前后两组PAI-1浓度与时间交互效应轮廓图,见图1。
2.5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PAI-1两两比较:经过多元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前无差异(P>0.05),提示两组基线资料一致;治疗后1周无差异(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时间点上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3。
2.6两组PAI-1分别在5个时间点组内比较:以分组为单位,对PAI-1横向数据进行拆分,然后两组分别在0、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PAI-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帕罗西汀组F=574.342,对照组F=123.87,均P<0.001),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科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动脉管壁本身的变化三者是直接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中介影响这三种过程,从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22%,几乎是ICU患者中的2倍,是普通人群的3~4倍。抑郁症对于冠心病预后的影响等同甚至超过目前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7]。目前研究发现[8]:(1)抑郁症伴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较高,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2)抑郁症伴冠心病患者体内氧化作用增强,抗氧化的保护作用减弱,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多;(3)抑郁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AMI由于受疾病和精神因素的双重影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发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如儿茶酚胺过量分泌、脂质类代谢紊乱、促凝血物质和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其结果是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心肌耗氧增多,促发和加重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9]。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如合并抑郁焦虑障碍,可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预后和生活质量,抗焦虑抑郁治疗与心血管病同治,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0],才有可能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改善长期预后。
血清PAI-1水平测定可作为反映体内纤溶活性、临床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稳定性及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对评估大血管病变患者的预后和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1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有多个来源,包括血管内皮、脂肪组织及肝脏,相对分子质量为50kD,由3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一员,其活性在清晨最高,下午和晚上较低。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清除主要靠纤溶酶来调节,后者是由t-PA和u-PA作用于纤溶酶原完成的,而PAI-1可抑制t-PA和u-PA的活性。血浆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的关键环节是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活化,而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活化又受t-PA和PAI-1平衡的调节[12],因此,PAI-1的不平衡会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PAI-1的过量与心血管事件的增加有关。
本研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量表了解AMI患者焦虑抑郁发病情况。结果显示:AMI行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PAI-1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即组间血清PAI-1水平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与未接受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帕罗西汀治疗1个月后,可改善AMI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PAI-1水平。
帕罗西汀是一种强力、高选择性的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5-HT主动转运提高神经突触间隙内5-HT的浓度,加强5-HT能神经传导缓解神经压力,从而发挥抗抑郁焦虑作用。帕罗西汀因而起效较快,疗效好,同时因无组胺H1、α1和M受体亲和力,故抗胆碱能、镇静、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较轻,无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
目前国内对AMI性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接受帕罗西汀治疗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AMI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可通过改善血清PAI-1水平获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