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冠心病
1.右室心肌梗死的处理原则?
答案:(1)慎用硝酸酯类扩血管药及利尿剂。(2)补足血容量,保证足够血容量以保证适当的左心室充盈。补液至血压纠正或肺毛细血管压达15~18mmHg,血压仍低者可用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
2.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
答案:AMI病人在胸痛发作3小时后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和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I(eTnI)开始上升,在AMI发生后心脏肌钙蛋白I升高可持续7~10天,心脏肌钙蛋白T升高则可持续升高达10~14天。因此既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也可用于急性梗死的后期诊断。
3.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要点。
答案: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要点(见教材页)
4.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指征。
答案:
①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不缓解;
②心电图变化: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mV,新发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非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压低,怀疑后壁心肌梗死时,(除外不稳定型心绞痛);
③自发病时间:6小时获益最大,6到12小时,获益较小但仍可溶栓,12小时获益不大,但对有持续性胸痛或间断胸痛者有益;
④年龄:生理年龄比生物年龄更重要。
5.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判断指标是什么及其禁忌证。
答案: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②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间接判断血栓溶解。
6.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原则。
答案: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对疼痛发作频繁和持续不缓解及高危组的患者应立即住院。
①一般处理,卧床休息1~3天,给予心电监护,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如有必要应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
②缓解疼痛,剧烈疼痛者可给予吗啡5~10mg皮下注射,单次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多不好,可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持续静脉滴注,疗效不佳或不能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可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如硫氮酮静脉滴注。如无低血压等禁忌证应及早开始应用β受体阻滞剂。
③抗栓(凝),应用阿司匹林及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
④对于病情严重或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7.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答案:(1)ST段抬高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宽而深的Q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心电图有2种类型: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所致。②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
(3)动态性改变:①起病数小时,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1~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可永久存在。③ST段抬高持续数日到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④数周到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逐渐恢复。
8.冠心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有哪些?
答案:①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50岁以后病情进展加快;②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增高;③血脂紊乱;④高血压;⑤吸烟;⑥糖尿病、肥胖、饮食、遗传因素等。
9.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案: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②心脏破裂;③栓塞;④心室壁瘤;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10.心绞痛发作时有哪些体征?
答案:①常见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②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③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④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11.心绞痛患者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答案:①心血管神经症;②急性心肌梗死;③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④肋间神经痛;⑤肺梗死;⑥急性心包炎;⑦不典型疼痛:如食管炎、食管裂孔疝、不典型疼痛的消化性溃疡、不典型性疼痛的胆绞痛。
12.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变化特点。
答案:①肌酸磷酸激酶(CK)在起病后6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②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起病6~12小时后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日后降至正常;③乳酸脱氢酶(LDH)在起病8~10小时后升高,达高峰日期在2-3日,持续1~2周才恢复正常;④其中CK的同工酶CK-MB诊断的特异性最好,它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13.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改变的特点。
答案:有Q波心肌梗死者:
①起病数小时,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1~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可永久存在。
③ST段抬高持续数日到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
④数周到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逐渐恢复。
无Q波心肌梗死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先是ST段普遍压低(除aVR,有时V1导联外),继而T波倒置,但始终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的改变持续存在1~2日以上。
14.简述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的Ki11i分级法。
答案:Ⅰ级:临床上尚无明显心力衰竭表现;Ⅱ级:轻度心力衰竭表现:肺部湿性啰音不超过一半肺野;Ⅲ级:急性肺水肿,肺部湿性啰音超过一半肺野:Ⅳ级:心源性休克(泵衰竭严重阶段);Ⅵ级:心源性休克+肺水肿(最严重)。
15.试述冠状动脉闭塞的常见部位及相应心肌梗死区域。
答案:①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乳头肌梗死;②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隔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心室梗死,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③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隔面(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及房室结;④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梗死较少见。
16.试述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答案: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的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渡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急诊PTCA及支架术尽快恢复心肌再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17.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及处理原则?
答案: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也多是非Q波性,此类患者不宜溶栓治疗。其中低危险组以阿司匹林和肝素尤其是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为主;中危险组和高危险组则以介入治疗为首选。
18.稳定型心绞痛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案:以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主要临表现,其特点为(1)部位: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手掌大范围,可向远处放射。(2)性质:常为压迫、发闷及紧缩感。(3)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发。(4)持续时间:逐渐加重,诱因去除后3~5分钟消失。(5)缓解方式:停止诱因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内缓解。
19.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答案:①无症状型冠心病;②心绞痛型冠心病;③心肌梗死型冠心病;④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⑤猝死型冠心病。近年来,人们发现许多临床症状各异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将冠心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约占所有冠心病患者的30%,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Q波心肌梗死和心脏缺血性猝死。
20.心绞痛严重程度如何分级?
答案: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步行或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以上和爬山均引起心绞痛。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1~2个街区,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Ⅳ级:一切体力活动都引起不适,静息时可发生心绞痛。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